最近讀了一本看起來比較薄讀完覺得內心豐富的書——《生命的未來》。作者威爾遜是一位從博物學走到哲學領域的文學大師,是一位哲學家,他的寫作手法獨樹一幟,揭示生命之源,但內容既接地氣又易懂。
書中寫到:“由于中國從事經濟生產的人口非常龐大,所以中國也是世界上動植物區系受威脅就嚴重的國家之一。大量森林的破壞已使許多物種瀕臨滅絕,大家熟悉的當屬有象征意義的國寶之大熊貓。中國的河流尤其是黃河流域的河水斷流和嚴重污染已使大量的水生生物消失。”這些言論應該深深警醒國人對于環境破壞的認知,如威爾遜的見解“和所有人類事務一樣,搶救地球動植物的新策略,也得從倫理與道德開始。”,自然保護最終需要經歷三個步驟:首先,是設置單個保護區;其次,借由收回并復原周邊已開發的土地,來協助原保護區的天然棲息地向外圍重新擴增,建立新的保護區。最終,由非政府環保組織從旁協助,設置能連接現有公園及保護區的大型生態走廊,以保護和重建野生環境。而借助保護區實現的生態旅游,科學價值等,甚至能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價值。
通過閱讀這本書,對“生物多樣性”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實質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要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積極行動起來,并做長期不懈的努力,世界才會更美好。